性转!大趴梯!浸没体验!去年夏天席卷伦敦的塔桥剧院版《仲夏夜之梦》,看过让人简直无法直视莎士比亚了~
在改编之初,导演尼古拉斯·希特纳也犹豫过:被讲述过太多次的故事,涌现过很多优秀的版本,还有讲述的必要吗?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念头越来越清晰:距希特纳最推崇的彼得·布鲁克版本的《仲夏夜之梦》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之久。“我发现这部戏的走向越来越暗黑,越来越挑战观众的神经。”这些改编既不带有开放意味,也不能让人感到轻松,遑论歌颂浪漫爱情的光辉。况且,故事中有一些笑话,在当代已经越来越不好笑了。比如在森林里,跟仙后闹别扭的仙王奥布朗给仙后下毒,要看她爱上一个驴头人的丑态。
希特纳大大真的刚,冲这句话就知道我们不会看到一部引起三观不适的作品了。不过问题也因此变成,如何在保持《仲夏夜之梦》的荒诞幽默底色的同时,颂扬激情的美好,又不让当代观众被冒犯到?
如果把台词换个人来说会怎样?把仙王和仙后的部分台词对调,让帅气的仙王奥布朗和逗比的驴头人缠绵去,不仅可以把奥布朗和蒂坦妮娅之间那些纯粹的、胡作非为的恶从情节中抽离,而且让压抑的性张力能够在这一场无害而爆笑的梦里释放(此处有福利!!请擦亮眼睛!!连导演自己都忍不住得意称赞“更性感了”嘿嘿嘿)。
森林仙境中的性转还带来了更多:始作俑者在荒唐一梦中获得了教益,忒修斯公爵决定解除父权和王权带来的不平等。算是给雅典/现实部分的剧情带来了影响。谁说性别转换不是莎士比亚当代改编一招鲜呢?很多出色的莎士比亚复排版本里都少不了这一味调味料。关键在于转哪个角色的性别,以及与整体制作思路的统一。塔桥版《仲夏夜之梦》无疑是其中翘楚,在这里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少例子。比如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版《驯悍记》,把男女角色进行整体性别转换,彼特鲁乔驯服“悍妇”凯瑟琳的故事变成了“御夫有术”,1590年的苏格兰变成女性权力至上的社会。但“反转的目的并不是呈现一个平等社会”,彻底的性别转换在带来权力颠倒的乐趣的同时,保留了对两性关系甚至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完整展示与探讨。它引发人们思考:女人驯服男人就实现公平了吗?
又比如英国国家剧院2017年复排版《第十二夜》,导演西蒙·古德温选择将马伏里奥这一个角色进行性别转换,曾经出演过《布莱克书店》的塔姆辛·格雷格故意带着一张尬里尬气的扑克脸成了奥莉维亚小姐的女管家。除了马伏里奥例行的笑料,这个平日不苟言笑的老女人老管家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女性,还为了取悦她而拼命打扮作怪,这种同性恋情因素的加入,呼应了《第十二夜》中性别流动性这个命题。
至于大受欢迎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2012年全男班版《第十二夜》,虽然严格说不是性别转换(小姐还是小姐),而是角色反串(莎士比亚的时代舞台上就是清一色的男性演员来反串女性角色),但这番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复古色彩和笑果。看着满脸褶子的里朗斯来演娇滴滴的大小姐,油炸叔史蒂芬·弗雷还要追在他身后,看着老男人们你侬我侬,你会觉得那都是真爱啊,然后在大笑中忽然就有点懂了导演的心思:年龄、性别通通都不重要,那都是伪装而已,在爱面前只有赤裸裸坦诚相见的两个人。
除了莎士比亚,很多现代剧目也会在复排中使用性别转换来开启新的角度。安德鲁·斯科特主演的《乐在当下》中,导演马修·沃查斯同样将部分角色进行性转。你可能会察觉到,也可能察觉不到,因为它似乎更还原了诺埃尔·考沃德剧本当中,囿于时代不能明说但原本设定的东西,巧妙而精彩。这个,我们下次单开一篇唠~
其他城市根据疫情和剧场情况不同,线下放映还陆续在赶来的路上
“新现场”高清放映系列,由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造,致力于通过放映的形式向观众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最优秀的作品。通过与包括英国国家剧院现场、特拉法加发行公司、环球映画、影院现场、环球影业、百老汇高清、法国百代现场、西班牙数字影像在内的多个品牌合作,“新现场”高清放映系列目前发行推广来自英国国家剧院、皇家莎士比亚剧团、皇家歌剧院、莎士比亚环球剧院、莫斯科大剧院、法兰西喜剧院等多个机构的世界顶级戏剧、歌剧、舞蹈、展览影像。截至2019年11月,“新现场”放映剧目已达120部,覆盖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台北等37地,放映超过4500场,观影人次超过50万人。放映由阿里大麦旗下的现场演出品牌Mailive联合运营推广。